2009-10-19

中國的民族性

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紹《葉問》電影,內容上的介紹,相信和大多數於網路上所能搜尋的文章相去不遠,不過當中該作者添加了自己對戲中「老梗」的看法,關於這點,個人相當不以為然。

三浦將軍「どんな名前」
李釗「他想問你什麼名字」
葉問「我只不過是個中國人」

舊中國,民族性薄弱,統治、地域使然。百姓命賤於天子,天高皇帝遠,族性多產生對「宗族」、「地緣」關係。五族平等融合,若非民國立憲創制,各族相互賤視,何日可止?

 

不論葉問是否在日本侵華時講過「我只不過是個中國人」,當國家被侵略,相信愛國心必是紛湧而起。這種心態對於處在安平久治時期的人,如何能體會得出呢?說其是老梗,沒錯,卻又無可厚非確實是屬於該時代特有的產物!
反過來看,戰亂時代若播放著太平盛世時期的影片,我想他們也會有「老梗」之稱:「那些日子過得太舒服」、「缺乏憂患意識」、「沒有國家意識…」等等諸如此類評價吧。

老梗不用,也許另一種評價將會出現,「《葉問》電影根本是好萊塢式的『個人英雄主義』」。個人英雄主義在中國儒、道思想薰陶之下,不流行一枝獨秀的作法,所以鮮少出現在中國電影之中,但去除「我只是個中國人」後,是否會被冠上這樣的帽子,也是很有可能。評價都是兩極化,拍一部平庸的電影會有人看嗎?

近代的中國經歷對日抗戰後,若不論及共產黨以何種精神、政治、道德上目的催化來說,對於中國民族性形成,比起國民黨是有效,扎實。當今處在中國的人民,反日、反美有何不妥呢?

台灣多少人在日本天皇至靖國神社祭拜時,抗議呢?
台灣多少人在美國發動波灣戰爭時提出疑意呢?
在日本修改教科書關於二次大戰內容時,台灣有多少人抗議?
阿扁做的不好、小馬幹得不好,台灣多少人會上街頭?
台灣充其量,還在「部落與部落」間的鬥爭罷了。
如今台灣某些電影不就是台灣精神為題材,幾部下來了,台灣怎不說都是老梗呢?還一梗比一梗呼聲高!

台灣拒絕與大陸統一,屬於自己的民族意識又在哪裡?如何和一個教科書,教了五十多年,「台灣是中國的一省,位於中國東南方…」的民族性強大的大陸抵抗?
台灣的政治自由可貴,思想、言論自由也可貴,每個都會說「就是為了這些自由,不能與阿共統一」。但若提到為了保護自由,該有的付出與犧牲就全跑光了…
「役期那麼長幹麼!」
「參加後備軍人的課程,誰想去?幾個像我一樣還在課程上提出問題?」
「多少人認真的去教招、點招?」
「兩岸戰爭,有多人會捨身為國?」
美國不也會拍些激勵國人的影片嗎?呵呵

總總的一切,有何姿態去評價中國當今的民族性、更遑論電影中描述的是一個國家受侵略時,人民所發出的強烈民族愛國心。如果這是當今共產黨利用來教育、培養民族性的方法之一,又如何呢?至少人家做到了。

明知是老梗,梗挺直腰了,依舊是好梗。
該文,除了這點之外,其他都不錯喔!
也推薦一下。

 

最近看到了大陸電視上介紹了雲南-畹町橋(1)(2),在抗時期的介紹,順便於此紀錄一下…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