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7-13

食與蝕

幾年前,就聽聞某專家學者竟然開始為「日蝕(食)」正名的說法。其說法好像是認為太陽是被「吃(食)掉」,所以此象該稱之為「食」而非「蝕」。

好吧,我們先來看看教育部,先前杜老爺始創起的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對此二字怎麼說

「食」:
eat

「蝕」:
erosion 

以上這是對於此二「字」的解釋。

從意義上來說:

再從歷代古籍來看,從春秋戰國起,不論天文相關經書、史書上所載記之日、月蝕,都以「蝕」字為眾。由此來看,日、月蝕自古應該是被視為一種如同「蟲蝕」現象,故於「食」字加上「虫」部,來代表一種「緩食」過程,而非單純「一口吞食」。
「天狗食日」為古人一種對日蝕說法,如果食日過程迅速無比,人們何能來得及擊鑼打鼓逐天狗呢?故日月蝕,須有虫部是必要的!
一般「蝕」字尚用於侵蝕、腐蝕,也多是描述緩慢的虧耗過程,今若僅取「蝕」通「食」原則,侵蝕、腐蝕亦能說成被吃掉的現象,就也統統可以寫成「侵食」、「腐食」不是嗎?

 

從本末上來說:

日、月「蝕」既然自古就多有記載,且沿用多時,今人豈有曲其意而改之的道理。如同「罄竹難書」被杜老爺擅自曲解百年來的意義,而被眾人撻伐。今天將「食」改說成日、月「被吃掉」,所以該去掉「虫」,這不與杜老爺的鳩佔鵲巢有同工異曲之妙。

 

所以我認為「日、月『蝕』」還是正確於「日、月『食』」,不可因在字義上的相通,而取「食」廢「蝕」。

沒有留言: